
73 {{$t('次点击')}}
大学物理B(1)》和《大学物理B(2)》是为理工科非物理类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量子物理等五部分内容,其中的《大学物理(2)》主要讲授热学、光学和量子物理三部分,内容涵盖经典物理范畴内的热力学基本问题,物理光学、几何光学和光学信息处理,并适当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具体而言,热学部分的内容包括:温度和气体动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光学部分的内容包括:振动、波动、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几何光学;量子物理部分的内容包括: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方程、原子中的电子、固体中的电子、核物理。这些内容是后续多门课程的前导知识,在相关专业本科知识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品德。
知识目标1
通过热现象研究中宏观量与微观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掌握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统计研究方法和统计规律。
知识目标2
通过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等公式的建立以及气体范德瓦耳斯方程的导出,进一步训练学生针对科学研究的建模方法。
知识目标3
充分利用演示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简谐运动和物质波动,让学生掌握研究其它复杂、抽象振动和波动的基础知识。
知识目标4
充分利用演示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光的干涉和衍射,使学生掌握波的基本特征,以及一些光学器件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光栅光谱的特征以及光谱分析的意义,了解光学精密测量的基本方法。
知识目标7
通过重点介绍物质微观结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图像,让学生掌握研究微观物质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
应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工程基础知识,具备应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能力目标2
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专业课程的基本原理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综合性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
知识目标5
通过着重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化的概念,搭建从经典物理过渡到量子物理的理论知识阶梯。
知识目标6
通过几个重要实验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物质动力学行为的描述方式和波函数的统计意义,并通过一维无限深势阱的量子力学描述以及与经典驻波的比照,帮助学生理解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状态描述的手段。
思政融合点1
选取章节:第二十章 第四节
思政结合点:科学思维,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融合点2
选取章节:第二十三章 第三节
思政结合点:科学思维,文化传承,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