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t('次点击')}}
本课程是地质学专业、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学分4,周学时4.5,总学时72学时。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课程实习三部分。 理论课采用分析式、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式,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强化课程思政,主要讲述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地学精神,穿插介绍学科前沿、热点和可能的学科交叉。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球演化、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等内容。通过讲授,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生态文明观、地学专业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及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地学思维和创新学习与工作技能,为深入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地质理论和专业思维基础,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专业自豪感,达到入门建思维、乐学献地学的精神境界。 实验课采用验证式、设计式和综合分析式教学模式,共安排了12个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专题实验,24学时,配合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其内容涉及到五大类矿物、三大类岩石和化石的肉眼鉴定、地质罗盘仪和GPS的使用、构造及基础地形地质图的分析判读等。以岩矿、构造及化石标本、矿物构造模型和地质图件为素材,通过实际操作、直接感观认识和综合分析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所讲的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地质学基本工作方法和基础地质图件的判读,学会肉眼鉴定常见的矿物、岩石和化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达到验证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训练基本工作技能、强化专业思维和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地球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和内外地质作用过程的基本知识;具备辨识岩石、矿物和从事野外调查的初步能力。初步建立地学中所运用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理解地质学“将今论古”的思维特点;应用地质和地貌学的术语与整体思维,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素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地质与地貌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基本工作方法和基础图件的判读,学会肉眼鉴定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提高综合分析和思维能力,培养陶冶探索自然的兴趣,提升生态和谐理念。
思政目标
加深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自觉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了解地理信息科学发展历史以及使学生自觉担负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
思政融合点1
选取章节:第一章 第二节
思政结合点: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
思政融合点2
选取章节:第二章 第一节
思政结合点:科学思维